吟咏风土沈警凡 |
|||
|
|||
竹枝词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通常为七言四句的绝句,用以“记风土、讽时尚”,在地方历史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史料价值。 泰州竹枝词的创作,始于明朝,兴盛于晚清,到了民国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沈警凡为代表的作者群体,进一步开拓了地方竹枝词的表现领域。沈警凡的泰州竹枝词创作,尤其是《泰县商业竹枝词》,数量多、内容广,全面展现民国时期泰州地区的商业繁荣和风土人情,有着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报界任职 专唱竹枝 沈警凡(1879-?),原名江春、字锦帆,后改名鸿钧、改字警凡,以字行,泰州小纪镇人(今属江都),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曾是泰州州学廪生,宣统元年(1909)考中生员后迁居泰州城内,后在1940年返乡居住,卒于新中国成立后。沈警凡年轻时候以制艺科举为追求,考中秀才后还考取了副贡,取得了进入国子监学习的资格。可惜赶上清廷废除科举,少了出路,不免抑郁以为憾事。友人尤一郎《楙斋怀人诗》有一首专咏沈警凡,云:“沈郎消瘦旧时吟,亲厦幽居得趣深。科举梦醒才抑郁,头衔犹语副明经。” 民国时期,沈警凡曾任《泰县晚报》编辑(时泰州改称泰县)。在报界任职期间,沈警凡有意识地选择竹枝词这一体裁,创作了大量诗歌,吟咏宣传地方风土人情。需要说明的是,沈氏的作品并没有结集,而泰州民国时期的报纸又散佚严重,因此以前他的名字堙没无闻。幸亏小纪镇老人王步康于本世纪初觅得沈氏手抄残本,不辞辛劳整理校对,编成一册《警凡遗稿》,其中收入《泰县商业竹枝词》《时势竹枝词》《太平会竹枝词》《乡村饯岁竹枝词》《新年竹枝词》《贺<新江苏报>十周年纪念竹枝词》《雀牌竹枝词》等多篇,计234首。其编辑《泰州竹枝词》时,又增补4首《泰县新闻竹枝词》。考虑到沈氏的作品多有流散,他原来的竹枝词数量应当更为可观。即便如此,就现存数量看,沈警凡也是民国以前泰州创作地方竹枝词的第一人。 竹枝词从题材上,可以分为行业、岁时、咏史、记事等多种。沈警凡的竹枝词创作,成就最高的当属行业(商业)竹枝词。但在岁时、风俗竹枝词方面,沈警凡的创作也有自己的特色。其《太平会竹枝词》四首,描写当时农村的做会习俗。在泰州地区,太平会既是农村各类消灾会、催生会、青苗会、猪栏会、牛栏会等大小做会的统称,又可以专指青苗会。 《泰县风俗谈》曾经记载过青苗会的习俗:各乡插禾后集会,名青苗会,亦称香火会。城市于秋初行之。但其意在祝太平,与乡民希望苗禾茂盛者宗旨微殊是。例延男巫三数人,酬神设供,敲残锣小鼓高唱淫词小说,亦有矗立小台,男巫两人衣古衣冠,如演戏装束,相与唱和者,村姑野妪环坐如堵,遇猥亵难堪处,则笑声大作,以鸣得意。社会风化之不良,此其一端乎! 但在沈警凡的描述中,一些做会的细节才呈现出来。比如,要在村口筑高台,家家户户写太平字、悬五色旗,请巫觋做法事以祈福消灾。请村老作会头(召集人),全村聚餐,餐后观看香火戏,所需费用由各家匀摊。此外,《乡村饯岁竹枝词》《新年竹枝词》写春节期间掸尘、祭灶、做饼、拜年、抢财神诸习俗,合起来就是一幅泰州地区过年的风俗画。题材虽不新颖(王广业等《海陵竹枝词》中已有涉及),但也能自出新意,比如有一首诗描写妇女们妆扮入时,“诸姑伯姐尽争妍,绢制红花插鬓边”,在以前的《新年竹枝词》中就没有过。 竹枝词的语言,要力求通俗易懂。清代王士祯说:“(竹枝)词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以方言俚语入诗,是竹枝词描摹地区风俗的常用手法。沈警凡在创作竹枝词时,多采用泰州的口头俗语,如“出一头”“夯抬”“(六角)铮铮”“李矮张长子”等,来展现泰州的地方特色。又采用了一些行话、术语,如“三花”(一种糕点的名称)、“插酥”(一种有馅的烧饼)、“德律风”(电话,英文telephone的音译)等,来展现行业的不同特色。这种地方俗语、行业语言的使用,使得沈警凡的竹枝词既明白晓畅,又如实反映了当时历史的本来面目。 商业百科 史料渊薮 沈警凡最有价值的创作,是留下了200首(现存199首)《泰县商业竹枝词》。《泰县商业竹枝词》的创作时间,始于约1934年(现有当年的《泰县晚报》为据),但里面又提到真如照相馆(约开业于1937前后),推测沈氏的创作应持续了几年。《泰县商业竹枝词》起初发表于沈氏自己编辑的报纸,估计由于版面补白的需要,随写随载,所以题材上难免重复,比如药店、酒店前后都有吟咏,缺乏严密的编辑体例。 查阅各类竹枝词总集,《泰县商业竹枝词》虽然不是数量最多的行业竹枝词(晚清颐安主人有《沪江商业市景词》868首),却是江苏行业竹枝词的翘首。沈警凡用大量篇幅,记述民国泰州城厢各个区域、各个行业的商业发展,内容包罗万象,如坡子街的市廛百货,彩衣街衣肆麇集,大东桥的烟花柳巷,以及大林桥、赵公桥下的早晚鱼市……同时又旁及民生百态、饮食习惯、岁时风俗。比如在吟咏香店时,又把端午节的习俗进行了展示。在吟咏茶社、澡堂时候,又重点描述泰州“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习俗。对经营早茶的老字号,如斌园、怡园、一技春、富春、海陵春等,品种如干丝、蟹笋包、烧饼、鱼汤面等,甚至是一些街头小吃,如油炸臭干、桂花圆子、锅饺等,都有描述。所以,有人把《泰县商业竹枝词》称为“民国泰州的商业百科全书”。 《泰县商业竹枝词》的史料价值极高。据粗略统计,涉及有旅馆、茶社、酒店、烟馆、书业、说书、电影、杂货、盐栈、八鲜、陆陈、银行、造船、运输等30多个行当;涉及的商铺字号有斌园、怡园、一技春、富春、德新元、大同、小沧浪等,总数超过80个;此外还有产品品牌,如三羊面粉商标,等等;还留下了戈秉直等商业巨子的信息。沈警凡也与时俱进,把诗笔转向了泰州地区工商业发展的新变化,如近代新兴的民族工商业,银行业、面粉业、纺织业、肥皂制造等;海外传过来的一些新商品,如石油、机械钟表、眼镜店等;以及取代旧手工的新工艺技术,如机碾、石印、化工颜料等。这些记载描述,再对照王广业、程恩洋等人的相关内容,可以整理拼接出一幅从咸丰到民国时期活生生的地区商业“进化树”。 《泰县商业竹枝词》中,还有一些在泰外地商人群体的史料。这方面,地方志中记载不多,沈氏的记载就显得弥足珍贵。如对清代以来泰州徽商的研究,今人主要靠口述史料或者家谱等来还原历史面目,最重要的一段史料来自民国夏耐庵的《泰县氏族略》: 皖南以业茶、漆家于泰者,洪姓、胡姓最多。城市洪裕宁号,于清乾隆初即商于此(今称铁柱宫茶叶店)。姜堰洪义和、胡震泰、胡源泰,亦皖省茶商之久于泰者也。 《泰县商业竹枝词》就有对徽州茶商的描述,包括徽商贩收茶叶的产地,可作佐证: 皖籍茶商半姓洪,嫩芽亲采霍山峰。 凭兹解得相如渴,遐迩争传铁柱宫。 还有对西商的描述。西商即山西、陕西商人,在扬泰地区主要经营盐业,是盐商中运商的主要力量。随着淮盐的衰落,西商或退出泰州,或转营他业,沈氏记载了其中一个卖酒的西商: 晋升裕主是西商,靠近城门老漆庄。 汾酒醇醲沽客众,更储瓦钵卖镶光。 以上所列数例,不过是沈氏商业竹枝词中较为突出的方面。整个竹枝词如同一个民国期间泰州商业的资料宝库,披沙拣金、往往见宝。不同的研究者都能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养料。从事女性研究的,可以从中找到民国期间妇女经商、从事手工业的记载。从事地方文化事业研究的,也会有新的收获,如沈氏记载:海棠春在城内茶馆中率先引进电影放映,放映《荒江女侠》等电影,并分单场或包票销售,这就与原来的说法不同,或可对此专题重新讨论。 爱国之情 溢于笔端 沈警凡的竹枝词创作,还紧跟时事,展现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在创作传承上,沈警凡继承了赵瑜等人以竹枝词讽古喻今的传统,其《时势竹枝词》痛斥政局乱象和军阀混战,发出了“欲从大陆寻安土,除是桃源洞里天”的感慨。《贺〈新江苏报〉十周年纪念竹枝词》名为祝贺新江苏报十周年而作,却表达了浓烈的家国情感。《新江苏报》是包明叔于1928年10月在民国江苏省会镇江创办的一份报纸,因镇江沦陷而流亡至泰州。此时,《新江苏报》将副刊改为“血潮”,寓意“以血潮来抗寇仇”。沈警凡鼓励《新江苏报》“重整文坛挽劫尘”,大力宣传抗战爱国思想。 在《泰县商业竹枝词》里,我们也能看到沈警凡拳拳的爱国之情。他非常关心本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地方企业的产品予以褒扬和宣传,念念不忘的是“精髓不容人吸尽,大家协力保生存”。泰州近代工业的标志性企业“三泰(泰来、振泰、华泰)”中,沈氏对泰来面粉厂、振泰电厂均有描述。他大力支持国货运动,呼吁民众多买国货,帮助新兴的民族工业争夺进口商品的市场。1930年左右,当时的县政府多次在城隍庙举办国货展览会,他热情地宣传: 海禁宏开近百年,销行洋货总腥膻。 中原出产应珍重,何必输他血汗钱。 巍峨庙貌祀城隍,殿庑恢宏辟市场。 触目更无洋货杂,自家出品也琳琅。 民国十六年(1927),泰州创立平民工厂,希望通过培训平民技能,增加民众收入,主要生产毛巾、藤椅等轻日用品,取得良好市场效果。他把平民工厂作为一个典范来歌颂: 平民工厂技精良,出产铺陈满市场。 除却毛巾丝袜外,更编藤篓贮衣裳。 场开工艺数平民,藤几藤箱式样新。 特请技师重织造,颉颃三友厚毛巾。 竹枝词的体例一般都是四句二十八字,承载的信息有限。所以明清代以来,很多作者在创作时都会加上序、注,对内容进行扩充解释。在今人看来,有些时候,序注的史料价值甚至超过诗歌本身。沈警凡的竹枝词创作,除了寥寥几首外(新闻竹枝词),都没有注释(也许还有版面有限的原因)。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理解自无障碍,可是百年之后,泰州城市面貌、行业惯例、商店格局、风俗习惯已天翻地覆,现在的读者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认识,理解起来就颇觉吃力。但瑕不掩瑜,不管是对泰州民国社会和商业发展,还是地方竹枝词研究,沈警凡的竹枝词都是难得的史料,值得深入研究下去。 摘自2020年12月7日《泰州日报》,作者李华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全文下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