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掌故》选录(泰州部分)


2021-02-04 14:23 信息来源: 市史志办 浏览次数:


终身嫁与教育神

吴贻芳祖籍江苏泰兴,出生于湖北武昌,长期随家居住杭州。从16岁到19岁,她接连失去了父亲、哥哥、母亲和姐姐,是姨父陈叔通帮助她从极度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发奋使自己成为能在社会上自立的女性。1916年她从北京来到南京,进了金陵女大。1919年秋毕业后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2年到美国留学。

1928年夏,刚刚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吴贻芳,回国担任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后来称金陵女大)院长。吴贻芳是这所大学的第一任中国女校长。解放后,金陵女大经院系调整后并入南京师范学院,吴贻芳先被任命为副院长,后为名誉校长。1984年,南京师院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仍为名誉校长。

吴贻芳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操。她还是金陵女大学生时,就在一次集会上义正辞严地历数了袁世凯的条条罪状。在美国留学期间,有一个外国总理在演讲中诬蔑中国,她立即撰文在报上发表,严词驳斥,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两次请她出任教育部长,她都拒绝了。

1947年南京爆发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五·二○”学生运动,吴贻芳亲自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学生,当面向蒋介石抗议反动军警镇压学生的暴行。后来,吴贻芳曾感慨地说:“在这样的独裁统治下,搞教育有什么用?不改变社会制度,教育是不能救国的。”

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逃跑,蒋介石两次派人电话通知吴贻芳乘空军飞机离开南京,她不去,而是“怀着平静而有点不安的心情,期待着光明的到来”!

1949年10月1日,吴贻芳以全国第一届政协委员的身份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开国大典。

吴贻芳为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她为金陵女大制定校训时说:“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利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为丰满。”校友们亲切而自豪地称这种精神为“金陵精神”。

吴贻芳终身未嫁,爱学生如子女,清贫一生。同学们赞美她“嫁给教育之神”。

(王能伟 撰)


郑板桥哭袁枚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一天,听到诗人、文学家袁枚(1716—1798)去世的消息,伤心至极,痛哭失声。可是他和袁枚从未见过面。

原来这是一个误传。不久,在袁枚的好友卢雅雨家,两位大文人终于见面了。他们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十分亲热。袁枚当即赋诗一首赠于郑板桥,在诗的末尾还提及了误传之事,真挚而风趣地表达了对友人的仰慕与幸会之情和歉疚之意。这首诗名为《七律·投板桥明府》:

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意倍欢。

遇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

(君云天下虽大,人才有数。)

红桥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寒。

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

(有误传余死者,板桥大恸。)

诗题中的“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底事误传坡老死”,是指苏东坡被误传在贵州去世,范景仁在许昌闻之悲痛万分,大哭一场。袁枚是借此古典来比喻郑板桥对他本人的同样误闻,同样深情。诗中的夹注是原有的。

(孙文飚 辑)


梅兰芳蓄髭明志讥魍魉

梅兰芳,江苏泰州人,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

在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的当天,留居在香港的梅兰芳便蓄起唇髭来。没隔几日,浓黑的胡子就挂满脸上。他年幼的儿子梅绍武在旁好奇地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梅兰芳回答:“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不久,梅兰芳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杜门谢客,时常在灯下作画,年复一年依靠卖画和典质度日。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见他生活日渐窘迫,争相邀他出来演戏,都被婉言谢绝。

有一天,汪伪政府的大头目褚民谊突然闯到梅兰芳家,要他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日本东京轮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梅兰芳用手指着自己的唇髭,冷冷地说道:“我已经上了年纪,早已退出舞台了。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大花脸唱得很不错。我看由您作为团长率团去慰问,不是比我更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

褚民谊讨了个没趣,只好悻悻而去。

(木 子 辑)


中国人民海军诞生地:白马庙

姜堰市区西南22公里处的塘湾镇白马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地。此事社会上知之者不多。

1949年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及张震、唐亮、钟期光等率部进驻白马庙,在该村小楼设渡江战役东线指挥部,指挥第八、第十兵团渡江作战。4月23日,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所部25艘舰艇在南京东北笆斗山附近长江江面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委获悉我军有了自己的海军,立即宣布于是日建立华东军区海军,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任命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委,林遵为副司令员。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的前身。1989年3月,中央军委确认白马庙为海军诞生地,4月23日为海军成立日。现三和房小楼保存完好,198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在纪念建军60周年前夕,泰县集邮协会制作了“白马庙邮折”,寄给张爱萍。他欣然挥笔题词:“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建设现代化海军,保卫祖国万里海疆。”

(吉 祥 撰)

 

马洲书院

马洲书院建于宋咸淳年间,为泰兴县邑人孔元虔所建,今书院遗址在靖江市境内。

孔元虔为孔子五十二世孙。早年,他的五世祖若罕在宋室南渡之时,由山东曲阜故里将往衢州,经泰兴滞留,看到当地河流南通长江,询问这是什么河,有老人告诉他说:“此龙开河也,西北通淮泗。”若罕听了感叹道:“吾洙泗龙泉之支流,其在此乎!”于是,他就在河上筑室定居,并与其子端志在此招收生徒,教授弟子。若罕高抗不群,长于《春秋》,他父子在此“授业日久,从游日众”。他常告诫子孙:“治生勿求富,读书勿求荣”。到了元虔一辈仍继承祖业。淳祐二年(1242)冬,泰兴县城遭毁,元虔兄弟避居马洲,于咸淳年间创建了马洲书院。

马洲书院建成后,元虔兄弟坚守祖业,教学不辍。元初,他们年事渐高,兄弟二人“皆无后”,书院教学后继无人,最后只留下了“破屋、蔓草、遗像、瓦墟”一片。元人王逢至此,见此情此景,不胜感慨,为之作《马洲书院序》,记述了上述一段历史,“叙其概于壁间,庶后之起废者得以考焉!”王逢除作《序》外,还有《题马洲书院》诗一首,对书院废毁后的凄凉景象慨叹不已。诗云:

蝌斗皆秦废,灵光鲁独存;豆笾漂海国,丹雘暗淮村。

苔藓花侵础,蒲芦叶拥门;青春深雾潦,白日老乾坤。

德化三王并,威仪百代尊;郊麟初隐遁,野兕逐崩奔。

先辈俱冥漠,诸生罢讲论;断编尘树冷,遗像网虫昏。

尽变衣冠俗,终归礼仪源;江南游学士,瞻拜敢忘言。

正是王逢这篇《序》和诗,才使马洲书院的历史得以流传至今。明、清时期,马洲划归靖江县境,据《靖江县志》载:“旧马洲书院起自圣裔元虔,原在西沙,旧迹已湮”。明祟祯十一年(1638),陈侯函辉就近恩亭址加以扩建,并以马洲书院为名。清朝以来,陈侯所建马洲书院又遭兵乱,院宇悉毁,“西乡圣裔改建于流泗巷永宁桥”,后该地坍塌,又将靖城南门内正谊书院改名为马洲书院,即今靖城中学校址所在。

(徐祥玲 杨本红 撰)

 

泰州泰山

泰州有座泰山。它远不如东岳泰山之雄伟壮观,然而,它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泰州的泰山实为一座土山。相传南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事,正值金人入侵,岳飞为抗击金人,瞭望金人军中情况,垒土筑成了这座高台。岳飞镇守泰州,金兵屡攻不下,就企图断绝粮草,围困岳家军于泰州城中。岳飞心生一计,将饭锅巴铺盖于山上,任鸟雀啄食衔飞,散落四郊,金人发现后,以为岳军粮草丰足,吓得退兵而去。当时,泰山并无正式名称,因为岳飞所垒,后人称之为岳墩;又因有了上述一段传说,故而又称锅巴山。

南宋绍兴十年(1140),州府开凿西市河,岳墩又进一步垒土加高,“以州为名”,才正式命名泰山。当时,山“高五丈,周百二十余丈,登山四望,京口诸峰,隐约可见”。宝庆二年(1226),州守陈垓选择泰山前的一片土地,建安定书院,院内设安定祠,祭祀北宋初教育家胡瑗。

书院建成后,历经元、明、清,其间几经兴废,明万历年间更名为泰山书院,清乾隆时又改称胡公书院,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建为泰州中学堂,即今江苏省泰州中学校址所在。今省泰中校园内胡公书院部分遗迹尚存,胡瑗手植银杏犹存一树,枝叶繁茂。泰山经历年修缮,遂成了海陵后八景之一,曾被称为“泰山烟岚”、“岳阜晴云”、“古阜斜阳”。明人方岳曾写《泰山》诗一首赞曰:“泰州无泰山,飞来奠兹土;凌云入青霄,秀色贯今古。乘风一登之,去天如尺五;忽闻弦诵声,仿佛过齐鲁。”如今,相隔几个世纪后的泰山,景象大变。围绕泰山建起了泰山公园;明时所建泰山行宫亦移建园内;近郊有泰山村、泰山桥,还有泰山路直通城内。泰山,正以它的繁荣昌盛向人们诉说着泰州的历史,泰州的文化。

(徐祥玲 杨本红 撰)


宗臣一联弥战祸

明世宗时期(1522-1566),活跃于宁夏一带的瓦剌族,妄图入寇中原,苦于师出无名。经人献策,以文会友,从中寻找入侵的借口。瓦刺人在黄河边上架起一座活动的帆布桥,要明朝派一才子上桥,按题吟诗,走到桥中吟完。倘不能完篇,便要翻桥。吟诗者将葬身鱼腹自不待言,彼此还要兵戎相见。消息传来,满朝震惊,只见宗臣(兴化人)挺身而出,表示愿往。谁料到了宁夏,瓦剌人却出了个难题,要宗臣自撰对联一副,上下联必须包含100个有文有武的古代名人。但这个题目没有难倒宗臣,只见他走上桥头,口中朗声念道:“孔门七二贤,贤贤入圣;江东廿八将,将将封候。”瓦剌人一听敬佩不已,从而消弭了一场战祸。宗臣也由此赢得了“中原才子”的美名。

(林 珍 辑)

 

 

掸草衣与掸草裙

靖江人结婚,过去总要替新娘做一身土青布衣裙,名“掸草衣、掸草裙”。这个习俗相传与岳飞有关。

南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屯兵泰州与金兵对峙,时宋高宗、秦桧一心求和,遂用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朝。岳飞迫于圣命,率兵南移。一路百姓依恋不舍,随岳军来到马驮洲。岳飞预感回朝后生死难卜,便命百姓就地定居。据说,从那时起,靖江始有朱、刘、陈、范、马、陆、郑、祁8姓。跟随岳飞来马驮沙的百姓有男有女,互不相识,岳飞就叫他们择偶婚配,以便传宗接代。因住的是草棚,睡的是草窝,又没有新衣眼,男女婚配时,岳飞叫女子掸尽身上的草屑,权作换新成亲。后来靖江人为新娘做掸草衣、掸草裙就是由此而来。

(吉 祥 辑)


天下会船数溱潼

姜堰、东台、兴化三市交界的里下河水网地带,每年清明节左右、春耕大忙前,均有撑会船的奇特风俗。尤以姜堰市溱潼镇4月5~6日撑会船规模最为盛大,极盛时,各地来的会船多达500余条,篙手上万,观众逾10万。会船节中,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篙船、划船、花船、供船云集,鼓乐齐鸣,载歌载舞,一片欢腾。会船以篙船为主,每船30人,人手一篙,篙尾扎红布,篙手头扎毛巾,一色着装,并裹以白布绑腿,腰围红绸。各船插以青龙旗或彩旗,上标村名。站船头的为头篙负责指挥,另有一敲锣的“扬锣”传达号令(有的以口哨代锣)。比赛时,随着两声锣响,篙手们齐声大喊:“下!下!”,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会船立即从水面腾起,随着锣声节奏越来越紧,船飞驶向前。对这种场面,民国时泰县画家陈二指曾作有《港口竹枝词》:“专练会船架竹篙,一声锣响滚银涛,各争胜负分前后,不亚金焦训水操”。

会船的来历有几种说法。溱潼等地传说,南宋年间,山东义民张荣、贾虎与金人转战溱潼村,大战缩头湖,逼使金兵逃奔楚州,义民伤亡亦多,溱潼百姓将其安葬,并于清明撑船来祭这些无主坟,逐渐演变成会船节。溱潼镇湖西庄则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想寻祖坟,刘基出谋,可在清明第二天派人查访,凡未留下烧化痕迹的无主坟中必有皇上祖坟。朱元璋依法乘船到江淮一带寻访,并添佚加篙加快船速,此事传入民间,逐渐变为清明次日撑会船祭孤坟习俗。又有传说,明嘉靖间倭寇入侵里下河神童关,各村青壮年组织船队前往杀敌,每船数十人,各执一篙,争先恐后,赶往战场,以篙为武器杀敌。《港口竹枝词》则说,“清初,下河多海匪,各处组织民团,守望相助,均以快船报告匪警或剿匪之用,迨后匪踪消灭,而团体未散,即改为东岳会戏(撑会船)”。

1991年起,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节被列为中国旅游的重要民间节日旅游活动之一,会船从此进入了民间艺术节的行列。

(吉 祥 撰)

选自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编《江苏掌故》,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