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


2019-09-18 14:46 信息来源: 市政府 浏览次数:


  泰兴市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位于泰兴市黄桥镇。

  泰兴市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包括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新四军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粟裕部分骨灰安放处。

  泰兴市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江苏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其中新四军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联系电话:87212188  87211543

 

    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

  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位于黄桥镇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

  丁家花园系清代园林建筑,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的故居。园内厅堂错落有致,回廊曲径,优雅宁静,假山鱼池,桂花芭蕉,相映成趣。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黄桥,开辟黄桥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8月下旬,陈毅、粟裕、陈丕显、管文蔚等在丁家花园办公,成立苏北区党委,建立通(南通)如(如皋)靖(靖江)泰(泰兴)临时行政委员会。陈毅还曾多次邀请当地开明士绅到丁家花园畅叙,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他们支持新四军抗日。

  解放后,丁家花园一度为黄桥镇政府的办公场所。1979年4月,开始筹建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1980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设于丁家花园,同时加挂“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牌子,纪念馆展览内容以黄桥战役全过程及黄桥人民的支前为主。1990年第一次扩建,陈列面积扩大1倍。1995年初进行整修。2000年,中央、省、市和泰兴拨款对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进行修葺和扩建,增设陈毅、粟裕塑像,更新陈列版面,增加馆陈文物。

  2017年2月,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新馆开馆后,黄桥战役相关展览由新馆承担。丁家花园以“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为主题,重新布展,同时挂“丁文江故居”牌匾。

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

 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内陈毅办公室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位于黄桥镇致富北路388号。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于2011年开始筹建,2017年2月15日建成试运行。新馆总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12980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为8000平方米。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共有5个馆。1号馆为主馆,上下5层,为中庭回廊建筑,共设7个展厅,采用图文、雕塑、文物、幻影成像、历史场景再现等形式,分 “中央决策  发展华中”“挺进苏北  东进黄桥”“立足黄桥  团结抗日”“统一战线  纵横捭阖”“自卫还击  决战黄桥”“齐心合力  奋勇支前”“铁军精神  光照千秋” 7个主题,全面展示新四军北上东进、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征程,重点展示黄桥战役的全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2号馆为办公区域,3号馆为红色文化博物馆,4号馆为多媒体影院,5号馆是游客接待中心。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陈毅指挥情景再现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新四军战斗情景再现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是原私立黄桥初级中学教学楼,位于黄桥镇文明路164号。

  私立黄桥初级中学教学楼,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于1924年采用德国建筑法建设,上下2层,共22间房间。教学楼整体形状像“工”字而称工字楼。1940年7月29日,陈毅、粟裕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驻黄桥,在此开会、办公和住宿,研究作战方案,指挥营溪反击、攻打姜堰等一系列战斗。黄桥决战前,陈毅在此拟定了黄桥决战告指战员同志书》《告苏北各界人士书》《告江苏省保安第六旅全体官兵书》等布告、通令、传单;在大楼前的礼堂里和门外的操场上,主持各界人士代表大会、黄桥决战动员大会。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

  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此召开祝捷大会,向社会各界人士展出战利品,战地服务团在此演出文艺节目。

  1985年、2000年,省、市拨款对旧址进行修缮。2004年,黄桥镇政府在该楼前扩建苏北指挥部广场。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严复兴楼,位于泰兴市黄桥镇东进路123号。

  严复兴楼系清代民间建筑,砖木结构,小巧别致,造型优美,上下两层共6间。原为严复兴油坊的会客楼。1940年,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驻扎此处,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培善等在此指挥战斗。黄桥决战时,这里是黄桥东门前沿指挥所,粟裕曾在此指挥作战。10月4日清晨,顽军八十九军第三十三师向黄桥东门发起猛烈进攻,新四军第三纵队机动部署,实行重点防御。战斗最激烈时,顽三十三师一度突入三纵防线。三纵司令陶勇身先士卒,挥舞马刀,冲进敌阵,将顽军逼出黄桥东门。战至下午2点,连续击退顽军7次冲锋,保住了黄桥东门阵地不失。


    

黄桥决战支前委员会旧址

黄桥决战支前委员会旧址位于黄桥镇珠巷124号。

1940年7月,新四军进驻黄桥,在何氏宗祠设大众俱乐部,开展文艺宣传。黄桥决战时期,何氏宗祠内设支前委员会。全镇13家磨坊、66家烧饼店日夜忙碌,用80多辆小推车将黄桥烧饼等支前物资运送到何氏宗祠。支前委员会周密部署,全面动员,支前积极分子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枪林弹雨把支前物资从何氏宗祠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阵地,为黄桥决战的胜利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何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扩建于清初,现存房屋36间,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祠堂自南向北共4进,东西两侧建有一至二层附房,每进建筑之间为天井。祠堂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古朴庄严,被誉为“江北第一祠”。1951年后,何氏宗祠一直由黄桥文化站使用。1989年省、市、县三级政府拨款修缮祠堂,撤出文化站,陈列布展,对外开放。1995年再次全面修缮。

 

    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

  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泰兴市黄桥镇东进东路与姜八线的交汇处。

  1990年10月,为纪念黄桥战役胜利50周年,泰兴县委、县政府修建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23.8米,汉白玉塔身造型是两面飘扬的旗帜相互交织,象征八路军、新四军黄桥战役后胜利会师。塔基直径32米,为八角形,寓意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八路军;塔基四周设4层台阶,每层4级,塔底有4块卧碑,寓意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新四军。塔名由粟裕题写,塔的背面镌刻陈毅手迹“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

 

  

  粟裕部分骨灰安放处

粟裕部分骨灰安放处位于黄桥公园内。

  粟裕生前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曾经长期战斗过的地方,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永远在一起。黄桥是粟裕长期战斗过的地方之一。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部东进黄桥,建立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陈毅、粟裕指挥黄桥战役,以少胜多,率部乘胜北进,与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胜利会师。1946年8月下旬,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最后一仗是如(皋)黄(桥)路战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粟裕所指挥的新四军、人民解放军曾长期驻防、转战黄桥及周边地区。

1984年2月5日粟裕逝世。4月18日,粟裕夫人楚青、儿子粟寒生将粟裕的部分骨灰安放在黄桥公园内黄桥战役革命烈士墓的左侧。泰兴县委、县政府举行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并立碑纪念。石碑正面刻有管文蔚题写的碑名,背面刻有泰兴县委、县政府撰写的碑文。2000年10月,泰兴市对墓碑进行了维修,,整个墓基呈圆形,直径8.3米,墓身底层呈正方形,边长2.1米,顶层呈八角形,碑高2.17米,墓地四周遍植苍松翠柏。


 

链接之一【新四军东进黄桥】

  1940年7月25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率部挥师东进黄桥。26日、27日通过李明扬、李长江部防区,二李遵约让路,部队对空鸣枪,以掩韩德勤耳目,新四军则佯作夺路而过。

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顽固反共,发觉新四军东进,即令保安四旅何克谦部由黄桥及其西南地区向北转移,令税警总团陈泰运部南下至北新街一带,妄图对新四军南北夹击。鉴于何、陈两部对新四军的态度不同,新四军亦分别采取对策。新四军在北新街一带击溃陈泰运部两个团,歼灭一个多营后,随即如数遣返俘虏,主动送还部分枪支,以示团结抗日,要其保持中立。陈表示接受忠告。对何部则坚决打击,经28日夜激战,歼灭其主力近2000人,于29日凌晨攻占黄桥。同时攻占黄桥外围的蒋垛、古溪、营溪、搬经等集镇。

链接之二【黄桥决战】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奉命率主力部队挺进苏北。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顽固反共,不断制造摩擦,挑起冲突,多次派兵进攻新四军,新四军被迫自卫还击。自1940年6月28日起,新四军先后被迫发起保卫郭村、解放黄桥、营溪反击、攻占姜堰等4次战斗。

1940年9月27日,陈毅在姜堰召开苏中八县军民会议,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商谈团结抗日大计,为表示诚意决定撤出姜堰。9月30日,新四军主动撤出姜堰,交李明扬驻防。韩德勤调集了包括其精锐主力在内的26个团3万余人,兵分3路进逼黄桥新四军。具体部署:以韩德勤部嫡系李守维八十九军、翁达独立六旅为主力,分别经营溪、古溪、祖师庙、加力等地进攻黄桥北面和东面;以李明扬、陈泰运部为右翼,以5个保安旅为左翼,分别进攻黄桥以西和以南,并掩护中路军两翼安全。10月3日,新四军第二纵队在营溪、古溪、加力一线打响前哨战。李明扬等地方实力派中立观望,使新四军得以集中兵力迎战韩德勤嫡系主力。

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7000多指战员奋起迎战,具体部署:第三纵队坚守黄桥,第一纵队在左、第二纵队在右,迂回隐蔽集结于顽敌主攻方向两侧,诱敌进入埋伏圈,随即全线出击,分割包围,逐一歼灭。10月4日清晨,顽军第三十三师猛攻黄桥东门;新四军奋起还击,激战至下午2点,新四军第三纵队连续打退顽军7次冲锋,守住黄桥。下午3点,从高桥以一字长蛇阵向黄桥北门推进的翁达独立六旅进入新四军的伏击圈,被新四军一纵拦腰截成几段,各个歼灭,旅长翁达自杀。

10月4日夜,新四军第二纵队穿插到分界,截断顽军归路,与新四军第一纵队配合,将顽军第三四九旅和第三十三师分割包围,歼第三十三师主力于小二房庄。新四军第三纵队一部从黄桥出击,配合第二纵队围歼第三十三师,活捉第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10月5日,新四军三个纵队联合发起总攻,激战一夜,至6日清晨,歼灭顽军第八十九军军部,军长李守维在逃跑时骑马落水,淹死于挖尺沟。

黄桥决战共歼顽敌1万1千多人,逆转了敌我局部力量对比,稳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党中央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