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引楼里的遗民诗人黄云


2025-01-10 17:57 信息来源: 市党史方志办 浏览次数:


·
·人
秋·
黄云
1621
1702
),字仙裳,号旧樵,明末
清初泰州姜堰人,工画擅诗。明亡后,黄云隐逸
不仕,与诸遗民吟诗唱和,在江淮一带颇负盛名,
《〔道光〕
泰州志》
称其“屡辞聘召,益肆力于
诗歌,东南持风雅者必宗焉。”
清孔尚任在
《答卓火传》
信中也感其高风亮
节:“远客在座,有失裁为罪。承教知欲采风海
陵,深惬比愿。但此邦主人,仆未深交,惟黄仙
老高风亮节,为所引重,入偃室而说项,当无第
二人耳。”卓火传即卓天寅,仁和人,顺治副贡,
此次为采诗来扬州。此信说明黄云在泰州遗民中
较高的身份与地位:一个外地访客来到泰州,想
要结识当地的名士,采选他们的诗篇,须有个德
高望重的人来引见,除了黄仙老,别无人选。
黄云一生著述颇丰,但大多散佚,泰州图书
馆仅藏有
《桐引楼诗
七言律分韵》
《悠然堂
诗稿》。《桐引楼诗》
得名于黄云的读书楼
—桐
引楼,诗以言志、“诗史互证”,“七言律分韵”反
映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见证了历史的瞬间。
一、怀念恩师
桐引得名
清代王晫仿
《世说新语》
体例编撰的
《今世
说》
中有黄云知恩图报尊师美德的记载。杨振中
将其编入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今世说》
卷一“德行”记载:“黄仙裳幼赴
童子试,为州守陈澹仙所知。后陈官给事中,以
事系狱贫甚,黄售其负郭田,得百金,尽以赠陈,
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而
去。陈殁后,黄赴桐乡往吊之。至之日正陈忌辰,
举声哀号,感动行路。”
桐引楼里的遗民诗人黄云
蒋跃华
经顺祥
《桐引楼诗·七言律分韵》
书影
35
·
陈素,字澹仙,浙江桐乡人,黄云吊丧回来
后,将家中读书楼命名为“桐引楼”。黄云还在家
中供奉陈素牌位并请人画陈素之像,远行时也都
随身携带。
《桐引楼诗》
存有大量怀念陈素的诗,如阳韵
《喜晤吴兴公,先是别于陈澹仙刺史家,澹翁
已没》:
走马逢君古战场,数年吴越隔风霜。须眉未
觉看来改,岁月徒惊别后长。
莫忆典衣眠醉里,可堪吹笛过山阳。存入去
住皆成恨,歧路衔杯泪满裳。
不仅如此,凡一草一木皆能引起诗人念师之
思。如青韵卷
《经落帆亭,是癸巳春与陈澹仙先
生别处》:
故交十载散浮萍,桃李风烟此再经。今日独
携磨镜具,当时相送落帆亭。
东门蚁酒春犹绿,南浦丝杨晚更青。只有寝
园生宿草。鹧鸪啼处不堪听。
落帆亭位于今嘉兴市城北隅,杉青闸路西侧,
1653
春,黄云为刊刻自己的诗集
《康山集》,沿京杭大
运河远赴浙江,与陈素相会。分别时,陈素一直
《〔光绪〕
嘉兴府志》。
二、编修方志
经世致用
康熙十二年
1673
参与编修泰州志,夏荃
《退庵笔记》
卷一“泰州志”条目记载:“国朝最
先修志者,为宫紫元太史。康熙府志称:泰州志,
郡人宫伟镠修。时在康熙癸丑十二年。雍正府志
作顺治间修,误。志局设太史北园,纂修为兴化
陆公廷抡。陆修志轶事,别具后条。时邑人黄公
云、张公麋共襄其事,太史序称:悬圃、仙裳、
九草之功不可没,盖纪实也。然其时止纂秩官、
人物志数卷,余皆阙如。”宫伟镠,字紫阳,号紫
元。邑庠生,明亡不仕。在和自己一样坚决不仕
清的遗民宫伟镠的盛情邀请下,黄云参与此次修
志,并且贡献较大。黄云
《桐引楼诗》
有诗为证,
阳韵卷
《严州伯延修邑志,宿宫紫阳北园,同陆
悬圃、张九草寒夜作》:
郡乘千秋此共商,大夫开局辋川庄。居然二
陆东西屋,不比元龙上下床。
林鸟月明停夜语,窗枝风静获寒香。谨严史
法应须继,簪笔空惭旅末行。
这首诗记载了此次修志的住宿地点、参与者,
成为修志的有力佐证。
《江
志》。
《〔道光〕
泰州志》
记载:黄云于“康熙癸亥兴
修省志。”
以下几首诗记载了此次编修通志的时
王兴来绘
《桐引楼图》
36
·
·人
秋·
间、地点和参与者。
《桐引楼诗》
尤韵卷
《癸亥秋应聘纂修通志,
锁院中同人述怀兼呈诸当事》:
采风万国先吴会,文献江南愧白头。幕府征
贤虚左席,锁闱簪笔尽名流。
夜闻淮水寒潮壮,老见台城野草秋。久幸车
书归一统,好依猿鹤守林丘。
《桐引楼诗》
尤韵卷
《江南志局呈谢安抚徐大
中丞
(时同修五十人,阅四月余,常饷,肴果不
缺)》:
开府动名第一流,矞云缥缈罩江楼。旬宣惠
泽留南国,节钺雄风镇上游。
国史待成罗郡乘,方舆先集献皇州。迢迢棘
院烟波外,饱德何才副纂修。
《桐引楼诗》
阳韵卷
《恭送扰军余公佺庐先生
荣擢都宪赴任北上,去年专檄聘余纂修通志》:
仁风宣遍古吴疆,帝简夔龙总宪网。南国甘
棠留世泽,盛时威凤上朝阳。
埋轮亲见扬风采,饮水人争励雪霜。外史编
摩蒙檄取,歌骊亦许恋门床。
三、
酬赠唱和
至情至性
黄云为人坚持操守,淡泊名利,生
性爽直,重情重义。他的诗作多为与友
人肝胆相照、酬赠唱和之作。其交友甚
广,有“明季四公子”之冒襄、“广陵
五宗”之宗元鼎、《桃花扇》
作者孔尚
任、泰州知州陈素和田雪龛、泰州诗人
邓汉仪等。
鼎,字定九,号梅岑,江都人。康熙十
八年贡太学,部考第一。工诗善画,与
兄弟和侄子时称“广陵五宗”。《桐引楼
诗》
阳韵卷有诗
《仲子泰来就婚,宗氏山庄呈定
九姻翁》:
远携少子就东床,春近山村草渐芳。小院窗
梅窥玉镜,短辕壶酒絜乌羊。
幽居心羡田园僻,垂老情牵儿女长。过此一
婚身债减,那能五岳恣徜徉。
1644
举家迁居泰州,绝意仕进。晚年居于董子祠,执
经问业者甚众。黄云经常到扬州,在扬州期间曾
多次去董子祠。《桐引楼诗》
中多次提到董子祠,
说明当时黄云与邓汉仪等人经常聚会。如阳韵卷
《江都相董公仲舒故宅在两淮转运署中》。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
巢,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撰
《巢民诗集》
8
卷,《文集》
6
卷,《影梅庵忆语》
1
卷,另辑
《同
人集》
12
册。《桐引楼诗》
庚韵卷有诗
《冒辟疆招
集枕烟亭对梅》。入清后,冒襄面对屡征召而不
出,家筑水绘园,交会四方文士。冒襄与黄云操
守同,相为知己,黄云曾多次到水绘园,两人的
《〔康熙〕
江南通志》“纂辑”姓氏,康熙二十三年江南
通志局刻本
37
·
交往与唱和很多。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山东
曲阜人,清初诗人、戏曲作家。自幼聪慧,熟读
经史,好诗文,通音律。孔尚任以治河使臣的身
份到淮扬来,第一个拜访的就是黄云,交往最深
的也属黄云,后来又与黄云的两个儿子及女婿交
往频繁,并且借助黄云的关系,很快与当地的一
些遗民熟识起来。当孔尚任遇到困难,有难言的
心事时,往往告诉黄云。孔尚任流寓泰州期间,
创作戏剧
《桃花扇》,得到黄云的鼎力相助。后孔
尚任著
《湖海集》,特请黄云作序。
《桐引楼诗》
真韵卷
《丙寅冬初,海陵酬
孔东塘国博见访,时奉命副学士孙公监濬海口》:
金马人临青海滨,分猷有意副儒臣。濬川只
命遵虞典,瞽故鸠工寓孔仁。
秋草泽荒归雁集,和风地暖早梅新。菰芦姓
字蒙存记,却愧东京折角巾。
王士祯,字子真,一字始上,号阮亭,又号
渔洋山人,山东新城
(今山东桓台县)
人,清初
1659
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王
士祯任扬州推官五年期间,广交江南遗民诗人,
与黄云交厚,在扬州多次举行诗会唱和,黄云也
有参加。
与五湖四海挚友的交往唱和,成就了黄云坚
守气节、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更成就了黄云精
益求精著述甚富的遗民诗人形象。
黄云一生著述颇丰,相比同时期的冒襄、吴
嘉纪、邓汉仪毫不逊色,在清诗史上具有一定的
地位。但经过清代的禁书修书及年代久远等原因,
他的作品多被湮没。《泰州文献》
收录黄云存世诗
《桐引楼诗
七言律分韵》
三十卷,《桐引楼
诗》
温婉敦厚、淡泊清逸、严谨工整,具有遗民
风骨。姜堰桐引楼经岁月风雨侵蚀,湮没无存。
(作者简介:蒋跃华,泰州市姜堰区史志办公
室党史科科长;经顺祥,泰州市姜堰区政协文史
委原主任)
责任编辑:殷
黄云
《行书七言诗立轴》
38

作者:蒋跃华 经顺祥,选自《记忆泰州》2024年第3期(总第32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